首页 > 民族风情 > 弃风异俗

盛夏时节,蓝天白云山重水绕

永宁古城南大门。

一百寿字藏“寿”内。

永宁古城远眺。

莫喜生 文/图

桂林市永福县寿城镇,古称:百寿。其名取自“百寿岩”崖壁上的摩崖石刻“百寿图”,一百个楷、草、篆、隶、行等不同字体的小寿字,端庄秀丽,造型奇巧,闻名中外。

盛夏时节,蓝天白云,山重水绕,层峦叠嶂,笔者慕名踏上探访百寿古镇之旅。

峰回路转百寿镇

坐落于306省道上的百寿古镇,自古就是交通重镇,有水路和陆路通往各县市,距桂林市区近90公里,距柳州市融安、融水两县城皆为80公里,南达柳州110公里。虽然远离都市,但每天从百寿出发,到各县市的客运货运车辆,不计其数。

驱车寿城,沿途爬山过坳,有惊无险。一路极目远眺,无不心旷神怡,全程是几十个“s”组成的盘山公路,上坡转弯,或者转弯上坡;下坡亦如此。最高峰曰“金竹坳”,另一高峰为“枫木坳”。在车内往外四望,你会大惑不解:这车哪是在路上行驶?简直是开在山道上的飞机,飞机穿云过雾,惊心动魄;一面是悬崖峭壁,另一面则是几百丈深的山谷,山谷间绿树翻滚,云层飘荡。看不见行人奇风异俗故事书,只见远处的村落,似羞于见生人的小家碧玉,若隐若现于林木之中。

处处小桥流水奇风异俗故事书,处处炊烟袅袅,处处鸡犬相闻。百多米宽的大河把村落与省道隔开。过去,村民借助船排渡江过河;现在,相距不远处就有宽三四米、高约十几米的吊桥,吊桥由钢筋水泥柱子和几十根钢索组成。几十公里,十几座吊桥横跨绿水,连接青山,也不失为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。

永宁古城多传奇

到百寿追古思今,必亲临永宁州古城。古城位于百寿镇北端,与百寿岩隔河相望:古城墙南北长四百三十米,东西宽一百七十米,高三点五至三点七米,厚三至三点三米,有东西南北城楼四座,除南门楼为重檐歇山顶建筑,其余皆为单檐建筑,方正结实,高大雄伟。城墙建筑用料讲究,足可与桂林靖江王城相媲美。城堰内外壁为青色大料,中间用混沙拌料填实,并夯整牢固。

《永宁州志》曰:古城始建于明成化十三年(1477年),先为土城,周长约千米,高五米,厚二米,成化十八年改砌为石城,墙心填土。隆庆六年(1572年)开东南西北四门,东称“东兴门”,南曰“永镇门”,西为“安定门”,北呼“迎恩门”。永宁州是广西境内现存最好古城之一,是研究地方历史的珍贵实物见证,已列入区级文物保护单位。五百多年来,古城历经战火和洪水威胁;现在,一年四季常有考古专家和驴友光临此地。

东西城门是居民纳凉聊天儿的好去处。土生土长的陈家乐老奶奶,今年75岁,耳聪目明,谈锋颇健:古城共六百多居民,来自四面八方,姓氏多过二十。西城门左侧的三间民房,到解放初期还依然是广西银行的办事处;上世纪80年代,改为政府粮食管理机构。“银行办事处改作粮管所之前,政府曾经派人来挖宝,青砖砌就的藏宝洞高约一人。当天,几十名解放军战士持枪镇守,大家只能在远处观看,那一次挖出各种无数的大洋和‘裤裆毫’。”

原生态的永宁古城,奇风异俗和传奇故事不胜枚举。永宁州古城门皆为双重券门结构,平时可以随便出入。但办红白喜事就极有讲究,操办红喜事时,走的是南门和东门;当地流行土葬,运送过世老人的棺木上山,只能出西北门。若有差错,对不起,主家就得向古城居民披红挂彩,燃放鞭炮发红包。

“关着城门丢失水牯牛”,妇孺皆知的传奇故事极富当地智慧人物的聪明才智。故事讲的是寿城镇“阿凡提”胡派来戏弄玩忽职守的县官老爷,数百年来仍然令人捧腹。当地流行送红蛋,新屋落成、小孩出生及满月兑岁、老人做寿、到外婆家做客等红白喜事都分发红蛋。现在,年轻人喜结良缘,迎亲队伍坐的是大小汽车,过去的永宁州人流行的是坐花轿,无论贫富,无论高官百姓;有钱人家抬六层、八层,平民百姓手头紧张者,也要置办三四层。一对新人,舅老爷、小娘舅、媒婆、大人等有幸成为轿上客。

久负盛名“百寿图”

百寿镇和永宁州古城重量级的文物颇多,国内外游客及桂林周边的驴友,慕名前来探访,络绎不绝。《非常大总统》《红七军》《广西大围剿》《湘西剿匪记》等许多有名的影视剧都到此地拍摄。做客永宁州古城,笔者常常听到男女老少笑谈自己在影视剧中的各种角色和奇闻趣事。

在百寿,与古城一起久负盛名的,还有百寿岩内的“百寿图”。百寿岩旧称“夫字岩”,宽敞明亮,崖壁刻有宋、元、明、清以及民国时期的阴阳石刻近二十处,内容多为赋诗、格言、吉语、记事,以及明代镇压农民起义的史实,还有元代书法家赵孟頫“宁寿”二字。

相传古时百寿岩前有丹沙井,常有一对白白胖胖的孩童出没,系千年首乌精所变。家住此的廖扶及家人常食用此井水。廖寿高龄150多岁,无疾而终;后其家族数百人皆长命百岁。宋代绍定年间,时任永宁知县的史谓有感此事,于寿庆之日挥笔写下“寿”字,并邀请百名长寿老人,各献一小寿字,他亲自经年整理,写入大寿字笔画内,然后雇请名工巧匠镌刻在岩内石壁上,成为现今的“百寿图”。

“百寿图”高175厘米、宽148厘米。字体结构紧凑,笔力遒劲。形为楷书,但与正楷不同,其勾如露锋,点似仙桃。其体非楷非隶非行非草,似楷似隶似行似草,浑然天成,无瑕可指,无懈可击。一百个小“寿”字更是各有千秋,字体各异。其中楷、隶、篆、行、草、甲骨文等无所不有,小寿字旁还注明文体出处。其中以朝代分有商鼎文、周鼎文、汉鼎文等,以地域分(古代称国名)有鳍隶、燕书、西夏台书等,以字体论有易篆、古隶、古斗金文、飞白书等,以书法家而言有程邈、怀素、虞(世南)书、蔡(襄)书、小王(献之)书,以及“书圣”王羲之的“换鹅经”文体等;还有字如其形的蝌蚪文、星斗文、火文、树文、龙文、凤文、聚宝文等。在桃形点的“聚宝文”内,还有如珊瑚、象牙、犀角、珍珠、熊掌、玉圭等,琳琅满目,都是惟妙惟肖。

配于“百寿图”的铭章,有“徐百公”、“许教宗”、“郑尚书”、“高家贤”、“碣夫人”、“花葵夫人”等名不见经传的古代书法家,皆可谓名家高手。尤其是我国古代女书法家,除在“百寿图”中仅留其少数芳名外,国内外鲜见其芳迹。

“百寿图”是宋代以来的稀世之宝,被广为传颂。南宋,专事拓印装裱“百寿图”的作坊久盛不衰。朝庭显贵、书香世家、百姓士庶都以拥有“百寿图”而自豪。挂于堂中,门庭生辉,宾客争相观赏!更有商人远行或浮游宦海者,把“百寿图”作为护佑身家平安的宝贝!